12月的北京,寒風凜冽,冬意正濃。在國家發改委中配樓四樓會議室里,一場高水平的信用信息共享支撐中小微企業融資和“放管服”改革現場觀摩視頻會如期舉行。
“我是從貴州來參加觀摩會的”“我是從青海來的”“我是甘肅來的”……11日早上8點,經過體溫檢測、身份信息核對等,來自各地的“信用人”疾步走進會議室。本次觀摩會共計29個省(區、市)和55個市(縣、區)報名參加,通過預觀摩評審,有7個省級平臺網站、10個市級平臺網站入圍總觀摩。江蘇省和蘇州市作為展示單位參會。最終,46個省市獲得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網站授牌。
這是2017年以來第三屆以展示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信用門戶網站一體化建設狀況為主題的觀摩會。“觀摩會很有意義,給各地方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學習平臺,不虛此行。”許多參與觀摩會的地方工作人員如是說。
打通渠道建立標準
信用信息歸集質量雙升
“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歸集共享各類信息連續三年保持高速增長;‘信用中國’網站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網站App和小程序近日對社會公眾開放,實現了信用的‘指尖服務’。”會上,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信息資源處負責人蔣凱元首先向大家介紹展示了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信用中國”網站的建設情況。
“高速增長”可以通過數據對比體現: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12月,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歸集信息100余億條;截至目前,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累計歸集共享各類信息近620億條。
國家平臺和網站建設的顯著成效離不開地方各級平臺網站的支持和協同。
湖北省為提升“雙公示”信息數據質量設立了130余條質量清洗規則,信息合格率從2019年的19%提升到92%。截至今年11月底,湖北省社會信用信息服務平臺覆蓋了全省17個市州和88個縣市區,歸集信用信息23億條。
江蘇省全面落實國家目錄,拓展地方目錄,形成基礎、擴展、采集、服務、交換為一體的目錄體系。江蘇省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歸集目錄638類,入庫信息68億條,比2018年觀摩會同期增長58%。其中,合同履約信息215萬條,信用承諾信息1033萬條。
南寧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基于微服務架構采用區塊鏈技術,打造“1+10”子平臺模式,具有信用信息歸集處理、信用服務、信用應用、統計分析、信用工作管理等功能。平臺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數據歸集共享模式,信用信息全覆蓋。截至目前平臺歸集信用信息超15億條。
……
從各地展示來看,以問題導向疏通信用信息報送路徑,以效果導向提高信用信息報送質量,已成為各地開展信用工作的共識。
“信用信息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大連市通過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在全國城市信用監測排名中由2018年底的第23名穩步提升至第5名。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國家一體化建設要求,依法依規推進信用主體和信用記錄的全覆蓋、全歸集、全監管,讓誠信成為和諧社會的基石,讓信用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大連市信用中心綜合法規部負責人劉曉琳激動地說。
創新監管提升效率
“放管服”效果逐漸顯現
此次觀摩會的節奏特別緊湊,每個省市只有8分鐘的演示時間。這顯然不足以充分展示各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所覆蓋的領域和所有的實踐。
“8”這個數字對于重慶市發改委信用建設處處長黃婭有特別的意義。“自豪地講,我從事信用工作近8個年頭,8年的從業經歷,凝結在今天短短8分鐘里,濃縮起來就8個字,‘數據為本、場景為王’。”
一句“內容為本,場景為王” 引起現場的一陣騷動,大家都好奇地想聽聽重慶是如何打造信用信息應用場景的。“我們認為公共信用應用的關鍵在于三個字:‘放、管、服’。”黃婭接著說,重慶市建成了全市統一的信用承諾系統,在電子政務平臺辦理適用告知承諾事項時,自動觸發承諾制辦理流程,自動生成標準化信用承諾書;承諾信息自動納入當事人信用檔案;承諾內容自動推送監管、反饋踐約情況;建成信用聯合獎懲系統,各單位累計查詢“聯合獎懲對象名單”1606萬余次,觸發并實施聯合獎懲已超18.8萬次。
濟南市是近兩年信用建設隊伍中的“潛力股”。近年來,濟南市通過梳理告知承諾事項,形成監管事項清單,開發建設了信用監管系統,實現了監管結果的實時反饋,有效提升了監管效能。探索開展企業公共信用綜合評價,作為實施差異化監管的重要參考。
臺上,一張張藍色屏幕在不停翻動;臺下,一個個手機不時舉起來拍下“秘訣”。
“在項目建設領域,蕪湖市新蕪經濟開發區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試點,項目開工前審批時間最短壓縮至43天。”當蕪湖市發改委財金科科長王瓊說出這個數字時,觀眾們頻頻點頭。也許這就是以信用建設支撐“放管服”改革最生動的案例。
江蘇省發改委信用建設處處長程友華對此頗有感觸:“在信用大數據的勾勒下,市場主體都將有自己的‘信用畫像’。對于政府而言,在市場監管服務上,將有著更為清晰且有針對性的舉措;對于企業而言,在信用的約束下,市場行為將更加規范,這必將推動‘放管服’改革走向深入。”
深度融合精準授信
“信易貸”助推實體經濟發展
“疫情復工初期,我們一位市政府領導與好友到一家經營多年的沙縣小吃店吃飯,得知由于疫情影響小店即將關門的消息后,領導內心感慨萬千。當天下午就緊急召開座談會,針對如何利用信用數據資源,為受疫情影響的個體工商戶解決生存問題進行商討。隨后,福州市推出了‘戰疫征信貸’,通過將農商行的金融數據和福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歸集到的15.6億條公共信用數據進行深度融合,開展聯合風控建模,及時對企業信用進行評估,縮短了金融機構的風控流程。”
這是福州市在演示中引用的一個案例。“利用信用大數據和金融數據分析模型,推出企業信用白名單,可快速定位需要幫助的中小微企業,為銀行‘精準放貸’‘主動服務’提供了極大的支持。企業只需通過向農商行提出資金需求,即可在48小時內快速獲得貸款。”福州市大數據委信用專項工作組成員劉昊旭說。
在江蘇常州,也有類似的做法。常州創新市場化“信易貸”平臺和產品,常州天正工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首創基于工業數據的生產力征信模式,依托工業互聯網實時獲得企業生產運營數據,為3000多家企業融資30多億元。開發“常信分”評價模型,向12家銀行推薦3000戶優質無貸戶企業。同時,在“一個鄉鎮、一個產業園區、一個產業鏈、一個產業集群”開展試點工作,為865家企業融資141億元。
公共信用信息作為金融機構授信風控模式的有益補充,不僅提升了金融機構放貸的效率,更提高了中小微企業信用貸款的可獲得性。這兩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地方在嘗試推動公共信用信息和征信信息的有效融合,越來越多的地方金融機構在授信風控模型中加入了公共信用信息,這已然成為一種趨勢。
“通過信易貸,解決了我們燃眉之急,渡過了難關。”在觀摩會上,很多城市的演示過程中都通過具體案例表達了這一感受,只不過表達的主體不同,有的是水果店主,有的是小微企業負責人、有的是早餐店老板……
拓展場景延伸服務
守信主體暢享信用紅利
信用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信用價值產生的共鳴與日俱增。
哈爾濱編制“就業地圖”,招聘單位守信紅色,失信黑色,為求職者提供距“家”最近的“10分鐘信用就業圈”;開展“信代辦”,在22個街道鄉鎮開展“講承諾、亮誠信”基層政務誠信試點中,方正縣將政務服務延伸至村屯,通過信用核查確定117名“信代辦”,簽訂信用承諾,攬件收件到鄉鎮、縣代辦,今年共為群眾代辦低保、社保等事項1000余件次,讓信用代替群眾“跑腿”。
哈爾濱市營商環境建設監督局科員劉蕙夢一邊匯報,各種“信易+”應接不暇地出現在PPT上。
緊接著哈爾濱匯報的是鹽城。鹽城按5類13項指標建立了個人信用友好度評價模型,拓展了“信易閱”“信易游”“信易行”“信用+家政”和“信用+養老”等多個特色信用應用場景,守信激勵深入百姓生活。以“信用+家政”為例,信息公示一站式,鹽城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向社會公開3A級以上家政服務企業1400余家,“三八紅旗手”“巾幗建功標兵”“最美家政師”等從業人員有2800余名。公眾通過“我的鹽城APP”查看家政公司的信用等級、服務人員的健康狀況、服務資質等信用檔案信息,實現線上選、網上約,信用好、放心用。
隨著一系列“信易+”惠民便企工程的落地,許多創新性的信用產品既契合了人們消費習慣,也促進了經濟發展。
哈爾濱市營商環境建設監督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處處長黃明輝表示:“觀摩會的方式,為平臺建設提供了樣板,指明了方向,收獲巨大。很多地區的好思路、好做法,讓人眼前一亮。下一步將認真領會精神,好好學習兄弟城市的好經驗,進一步提升信用工作水平。”
三個多小時會議,接近20個省市展示了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信用門戶網站建設工作進展,與其說這是一場觀摩會,倒不如說這是一場信用建設學習的“饕餮盛宴”。
“本屆觀摩會展示的平臺網站較以往更加突出以‘規范化、精細化、時代化、權益化、智能化’促進信用建設高質量發展的趨勢。規范化體現在多個平臺網站實現依目錄歸集信息、依規公開信息;精細化體現在多個平臺在數據治理上技術和管理多措并舉,更加注重數據質量;時代化體現在拓展了一批與時俱進的應用場景,創造性服務于中小企業融資、復工復產、分級分類監管等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權益化體現在數據歸集共享與應用服務中更加注重信息安全和主體權益保護;智能化體現在信息獲取、服務提供、信用評價等方面應用了一批先進的智能化技術手段。”擔任本次觀摩會評委的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副主任汪育明告訴記者。
凝聚共識、匯聚眾智,信用中國未來可期!
來源:信用中國